鉬是18世紀后期才發現的,而且在自然條件下沒有金屬形態的鉬存在。盡管如此,鉬的主要礦物-輝鉬礦在古代時就早已得到了應用,只是輝鉬礦和鉛、方鉛礦及石墨都很相似,不易區分,"molybdos"這個詞在希臘文里就是鉛的意思。
曾在14世紀的一把日本武劍中發現含有鉬。到1778年,瑞典科學家卡爾.威廉.謝勒(Carl Wilhelm Scheele)才證實了鉬的存在。他將輝鉬礦在空氣中進行加熱,從而產生了一種白色的氧化粉末。此后不久,到1782年,彼得. 雅各布.耶爾姆(Peter Jacob Hjelm)用碳成功地還原了這種氧化物,獲得一種黑色金屬粉末,他稱這種金屬粉末為“鉬”。
19世紀鉬基本上是作為實驗品,后來才逐漸生產。1891年,法國的斯奈德Schneider)公司率先有鉬作為合金元素生產了含鉬裝甲板,他們立刻發現,鉬的密度僅是鎢的一半,這樣以來,在許多鋼鐵合金應用領域鉬有效地取代了鎢。
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,導致了鎢需求的劇增和鎢鐵供應的極度緊張,鉬在許多高硬度和耐沖擊鋼中取代了鎢。結果鉬需求的增長促使了對鉬需求的進一步研究。這時,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大型礦山克萊麥克斯(Climax)礦隨之開發,并于1918年投產。